2009年1月19日

Foreverdreamer--一位香港基督徒站在公平貿易起點

這一位”永遠的尋夢者”--趙善榮。
他不甘於營營役役過一生,為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在中南美洲浪蕩一年多,重新發現自己。

原本任職電腦網絡專業多年的他,希望在工作上得到了一些成就感,卻發現這些成就並非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了十幾年後,開始思索甚麼才是自己應當追求的生活方式。那時候在跨國企業當資訊科技高層,七日廿四小時都會有人找,平日又多交際應酬。才開始覺得,人生應該有些事情比工作和金錢更重要。

對於他這樣的描述,我想這是尚未踏入NGO工作者,常有生命價值觀的激盪予內心掙扎!!
特別是當你發現全球有六十五億人口,每日有兩萬人死於饑荒,有八億多人口處於飢餓狀況。或許會覺得這些數字很抽離,但當親身接觸這些生命後,發現這些情況有部分是基於全球經濟的不公義而造成。也因為愈貼近貧苦大眾,愈有改變世界的動力,這是趙善榮回到香港後開始在致力於公平貿易運動。

在資料報導中,提到他在2004年開始了一個從南到北長達十三個月的遊歷…這趟旅程他經過很多國家,尤其在南美、中美洲的地方給了他很多經歷和反思:「以前我都關注一些全球化的問題,但親身接觸當地的農工後給我的體會更多。咖啡農一粒粒的去摘咖啡豆,但一百磅咖啡豆才能換取一美金的收購價,可能一家人工作超過十小時,都未必能賺取一美金。他們很努力工作,絕不比你我懶惰,但是受貿易不公義所影響,賺不到一個有尊嚴的收入。」

2005年12月,趙善榮成立「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組織,舉辦多個講座,推廣公平貿易和引入不同的公平貿易產品,並設立銷售點──「公平點」,又開展與印度、山西、貴州等多個亞洲地區的工農合作生產,建立自己的品牌。關心鄰舍,愛人如己,這是作為基督徒的重要內涵,對趙善榮而言,參與公平貿易的工作正是落實關心鄰舍。

正如他所說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什麼,唯有在能力範圍內走一小步,嘗試在香港推動公平貿易,可能只是幫助幾十幾百幾千的農民,相對全球幾億農民根本微不足道,但畢竟已盡了自己一分的責任。”

在這次到香港拜訪「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和「公平點」,讓我更加進一步了解到,趙總監希望透過全球不同組織的參與,公平貿易運動大約可幫助五百萬個農民,雖然對於數億計的農民來說仍是杯水車薪,但已有一個可喜的起步。公平貿易除了給他們一個合理的收入外,也給整個農民合作社一個社區發展金,讓他們建設社區和建立個人的能力。
他親自參與山西和貴州的合作伙伴那裡給他們培訓,傳授一些男女平等的知識觀念,令當地的婦女重拾自信,但不會影響本身特有的傳統文化。消費的模式和習慣的確可以改善世界,其中在江西第一個公平貿易生產茶葉的山區,短短幾年間累積到七、八十萬的社區發展金,並用這些金錢幫助兩間學校改善校舍和資助了一千名學生的中小學費等。

但這裏涉及公平貿易的標準,其核心是以當地生活水平來計算一個合理的工資,「香港公平貿易動力」一般會以當地的最低工資為基準,調高一定的百分比。另一方面「香港公平貿易動力」還提供 產品生產價的5%為社區建設金給他們的農民合作社,用作發展社區,而其農民合作社也會收取10% 作為行政費。第三「香港公平貿易動力」幫他們做一些能力的提升,如教他們一些公平貿易的標準,傳遞男女平等互重的觀念,幫他們建立組織、合作分工等。

以山西的紅娘手工藝合作社為例,他們有一百二十人,分佈在35個村,合作社中有個理事會,每個村派理事加入,工種分為三種:紡線、織布、造型,村之間有聯絡員。「合作社的基礎來自大合作社其下的手工藝小組,開始時很有熱誠生產,但產品賣不出去,慢慢就散了,直到06年開始介紹公平貿易,並提供培訓和接單,讓他們生產的產品能銷售出去,他們就有滿足感和幹勁,能改善生活,就有了積極性。我們還會在生產前預付可以抵償成本的錢,讓他們放心生產。」

至於公平貿易的起點,就是要在教育大眾的基礎去開展,並得到消費者的購買去支持,至於改變的動力有多寡,就要看看站在這公平點上的人有多少了。

所以公平貿易上消費者的角色很重要,平常我們消費時不會考慮產品背後的故事,只會考慮是否便宜,質素如何等等,不會想到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工人,是否賺到基本的生計。 公平貿易就是嘗試盡一個消費者的責任,飲一杯咖啡的時候,這些農民是否得到保障;穿一件衣服的時候,做衣服的工人會否被剝削。給他們一個合理和有尊嚴的生活,令我們的消費更有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