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2日

一水之隔 兩樣情


湄河,一水之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命歷程;
河的這端,即便生活的並不富裕,卻知足平和;
河的另一端,卻是危機四伏,為了躲避緬軍的搜索,
在槍林彈雨中過著顚沛流離的生活,
沒有人知道免於恐懼的生活何時可以到來,
真能順利安全抵達泰國邊境的難民算是幸運的了。


目前在邊境營裡的總數約十五萬人,包括少數民族Karen、Karenni、 Shan和Mon(唯一在緬境的難民營),但是泰國政府並不承認他們是難民,而以Displaced persons來看待,所以他們是無法享受屬於‘難民’應有的權利,即便如此,他們仍然是相對幸運的一群,那些不願被剝奪自由待在難民營裡的,則流入了泰國的‘非法勞工’市場或是偏遠的泰村莊。

目前仍在緬境流離的Internal Displaced persons具估計有數十萬,礙於泰緬雙邊政府的限制政策,國際組織的援助著實鞭長莫及。難民營本是個短期庇難之地,絕非一個長治久安之處,時間的流逝,緬甸軍政府以不變應萬變,也造成了難民營持續的存在,長年下來,為了泰國政府的管理及安全的考量,小營的合併,更深化了管理的正當性,但也限定難民的行動自由本就是一種逆向操作,為了防堵難民出營,各國的NGOs得致力滿足營裡的需求,以降低難民們外求的動機。

食衣住行育都得依賴外援,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如何去期待發展出難民的‘自助’能力,這樣的矛盾作法,常令人為之懊惱和不解,如同養在後院裡的飼料雞被期待有能力出外覓食;關在籠裡的鳥兒被期待學飛;也許營的管理機制本身,就是對生命意志摧殘的一道無形殺手,如果可以選擇,他們豈願永遠的手心向上,他們內心的交戰和掙扎也絕非外人可以想見。

美索鎮(Mae Sot)位於泰國北部的達府(TAK),隔一條河就是缅甸,因此成為緬甸少數民族躲避軍政府的主要地區之一,特别是克倫族人(Karen),占美索鎮人口的一半,此鎮有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援助這些克倫族難民,提供民生用品、教育與工作等。踏在這塊動盪的土地上,著實令人困惑,人可以是流動的,但是在此的人卻是被迫流亡,各族群在此交會,為何未能蘊育出族群間的包容性?也許是政治勢力的強行介入,企圖製造單一民族的優越,反而導致了許許多多少數族群的浩劫與災難。

我們看到忍痛逃離家國的難民,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被剝奪,時時擔心著何時會被遣送回緬甸,個人乃至民族的生存,看不到明天。但是,令我們感到敬佩的,是看不到他們痛苦悲情哭泣地控訴緬甸政府的暴行,而是以溫和堅毅的面容訴說對於下一代的期望,透過教育下一代民主和平的理念,期望未來有機會回到緬甸,將改造緬甸成為真正民主國家的願景,付諸實現。如此和平的民族,卻遭遇最殘酷的生存威脅,實在讓人憤恨起這世間的不公平。

在村莊、學校都引起一陣騷動,極少接觸外面世界的結果,是他們單單見著我們便滿心歡喜,給予最靦腆也最真誠的笑容。在這裡,即使生活條件極端惡劣、物資缺乏,卻不影響人們相互扶持的真心與抱持樂觀生活的態度,讓我感動不已,也為台灣島上越來越多富裕卻從不停止追求物欲、心靈失去依託的人們感到慚愧與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