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在今年六月北上時,與朋友約在濟南路上的「生態綠」,是一對夫妻剛成立不久的公平貿易公司,他們從歐洲引進的非洲咖啡豆選擇你要的品嘗的口味,每杯價格由消費者來訂,對於公平貿易咖啡,宛如和文彥極力向外界推廣教育消費者支持喝公平、健康、環保的咖啡。
但是就是萬萬沒想到沒想到離我地緣最鄰近的東勢小鎮上也有一位有共同的理念與實踐者—吳子鈺。
如何接觸公平貿易咖啡、生態關懷,以及印尼雨林工作團隊?
子鈺詳盡地分享他如何接觸雨林咖啡的開始,如何跟當的人連結,發展出人際網絡,他仔細解釋整個咖啡豆的產地與生長環境,他親自與農民一起採咖啡豆、嚴選豆的品質、將咖啡豆從印尼出口運送到台灣國內,以及製作烘培、包裝設計、到寄送到客戶手中。每一流程和細節,他都以身體力行親自去體驗、去深刻了解,每一環節也都了堅持的品質把關。

子鈺說目前要做有三個主軸就是「公平貿易」、「生態關懷~雨林保育」和「人的連結--第三世界農民關懷」。而且「做直接要做的,就是直接地到產地的農村去開始第一線的經營。」 接觸是印度的開始,是在2005年12月印尼海嘯發生後初次到印尼

談到雨林咖啡必須回顧過去的歷史,印尼「蘇門答臘」這塊島嶼(子鈺指著地圖),曾是是荷蘭人(以及英國人)的殖民經濟,數百年來,就是一片片將熱帶雨林砍伐蹂躪,變成一片片大規模單一種植的油棕櫚園,橡膠園,柚木園可可園。也包括了咖啡園。外來統治者引進他們的農產品,養大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對大的代價就是了人類共同自然資產-熱帶雨林的消失,一代又一代印尼人民的勞動剝削和悲慘奴役。 並秀出電腦裡的圖片指著跟我說道:這島上的熱帶雨林怎麼消失的? 在上空,眼望著三千英尺之下的地景,可以看到如一塊塊如稻田般分割成四方形狀的,都是被破壞的雨林。但是那是很多咖啡生產地農民數百年來賴以維生的途徑。目前可以改變的,是從「公平貿易」咖啡的形式入手。
要與社區人民的互動聯結 !
的確,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情,子鈺與「地球樹」和「生態綠」的公平貿易的理念做法與經營模式不同。 「地球樹」的老闆是到日本相關組織批貨買斷,另一個「生態綠」老闆則是跟歐洲的組織大量購買公平貿易咖啡豆,傳達良心事業和樹立企業公益形象以銷售商品。讓認同的消費者來購買與支持。
經過今天我跟子鈺的分享與對談,我們的理念是相同的,畢竟我跟子鈺類似的背景、和同樣有到海外落後國家的工作經歷,以及與在地人的互動所產下的情感。加上而公平貿易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只是礙於資金成本的考量。
可取代與不可被取代的經驗!
找出自己與公品貿易商品之間的故事性,建立自己與商品的關係的獨特性,成為他人所無法取代的經驗,就以他的印度雨林咖啡來說,這是他的經驗,他與當地的人互動中所創造出許多的故事,我想這就是地球樹和生態綠所沒有這樣的經歷,而僅是成為跨國組織的的一個公平貿易特許商店經營者。
要如何成為公平貿易咖啡合作計畫的夥伴?
因為有公同理念,對國際人道關懷有一份小小心願。公平貿易在台灣首有人注視,觀念反而落後歐美國家四五十年,公平貿易範圍很廣,對於我這半知半解,加上對咖啡只是喜歡喝,卻是咖啡外行的人來說,要怎麼支持合作?
我也跟子鈺提出我想法和理念,運用我的人脈與資源,加上過去累積的經驗,加上自己對公平貿易商品的志趣,協力支持與推廣這公平貿易計畫。也希望在不囤貨、無須大筆費用購買商品壓力,以低成本、獲取低利潤,讓消費享有公平合理價格購買公平貿易咖啡的原則之下合作,畢竟我們都不是生意人。
他始終希望將獲得的利潤回饋蘇門達臘熱帶雨林的關懷與復育。 而我希望自己也能親自到泰北或泰緬邊境美索跟社區和人民有直接聯繫和互動關係,以公平貿易形式支持購買與銷售他們的編織品,有專屬於我和他們的故事。